MOS管开关电路设计:实战案例分析与PCB走线寄生电感的影响
2024-07-12 14:24:35 986
MOS管,作为场效应晶体管(FET)家族的一员,能够充当开关角色,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调控栅极电压来决定电路的导通或截止状态。这一特性使得MOS管在诸如数字电路设计、电源管理系统以及电机驱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,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价值。
MOS管根据其结构和工作方式,可以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,同时也有P沟道和N沟道之分,理论上存在四种组合。然而,在实际应用中,主要使用的是增强型N沟道MOS管(NMOS)和增强型P沟道MOS管两种。其中,NMOS由于具备成本优势和较低的导通电阻,因而在实践中更为常见,占据了主导地位。
在MOS管的开关电路中常见问题汇总
① MOS管的误导通和栅极击穿损坏
MOS管的第一个问题是,它的栅漏寄生电容(也叫米勒电容)会导致出现MOS管自开通现象。
一、导致MOS管误导通和栅极击穿损坏的原因有哪些?
如下图所示,当MOS管从导通状态突然切换到关断状态时,MOS管的源极和漏极之间会产生陡峭的dVDS/dt。产生的电流经米勒电容耦合到栅极,导致在栅极电阻中产生电压降,从而提高栅极电压,产生较大的电压尖峰。产生的电流为:i=Cgd⋅dVDS/dt。
当i⋅Rg>Vgs(th)时,MOS管就会发生自导通,对于MOS管构成的H桥电路来说,这种自导通会带来上管和下管同时导通的情况发生,可能损坏一个或者两个MOS管。当栅极的尖峰电压超过栅源之间允许的最大电压时,会击穿MOS管的栅极氧化层,导致损坏。
二、怎么去防止MOS管的误导通和栅极击穿损坏?
1.选择合适的栅极串联电阻。
MOS管的栅极一般都会接一个电阻,那么这个栅极串联电阻有什么作用呢?
第一个作用就是可以限制驱动电流 ,防止瞬间驱动电流过大导致驱动芯片驱动能力不足或者损坏。MOS管的开启可以看成是对Cgs和Cgd的充电过程,充电瞬间电容相当于短路,电流非常大,驱动芯片瞬间可能无法提供这么大的电流或者因为电流过大而损坏,所以串接一个电阻起限流和保护作用。
第二个作用就是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——防止MOS管的误导通和栅极击穿损坏。增大MOS管的栅极串联电阻可以减小开关的导通速度,从而减小dVDS/dt,进而减小栅极的尖峰电压,达到防止MOS管的误导通和栅极氧化层击穿损坏的目的。
但MOS管的栅极电阻过大,会降低开关速度,导致功率损耗增加,引发潜在的发热问题。相反,较小的栅极串联电阻会提高开关速度,容易引发电压尖峰。因此对于栅极电阻的选择要均衡考虑开关速度和尖峰电压的影响。
2.串联合适的栅源电容。在栅极和源极之间插入一个电容,这个电容会吸收因dVDS/dt而产生的栅漏电流,从而防止MOS管的误导通和栅极击穿损坏。
3.可以在栅源之间并联一个TVS二极管(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),但需要选择合适的钳位电压(Vc)。TVS(TRANSIENTVOLTAGE SUPPRESSOR)二极管是一种抑制过电压的保护元件,也叫ESD(静电保护)二极管。TVS二极管一般反向并联与被保护元件两端,正常工作时,二极管处于截止状态,不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;但当电路中有瞬间的高电压冲击时,二极管能够迅速反向击穿导通(导通时间大多为P秒级),将被保护元件两端的电压钳位在一个较低的水平,从而使被保护元件免于损坏。TVS二极管保护元件的原理如下图所示:
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“TVS二极管在PCB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及选择”中,对TVS二极管的工作原理,参数选型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,感兴趣的可以花两分钟时间去回顾一下。
②电压振铃
一、MOS管输出电压振铃的原因有哪些?
电压振铃其实就是MOS管从一个状态切换到另一个状态时,由于寄生电容、寄生电感等参数的存在,导致的电路中电压振荡的现象。电压振铃现象在MOS管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其实都能够看到,它们又会通过MOS管的寄生电容相互耦合。
可以利用RLC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来直观的理解MOS管的电压振铃现象。在一个RLC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中,电阻R起到阻止振荡的阻尼作用,因此R肯定是越大,越不容易振荡。
阻尼比的计算公式为:
当阻尼比ζ<1时,属于欠阻尼状态,电路就会发生振荡。
当阻尼比ζ=1时,属于临界阻尼状态,电路不会发生明显的振荡。
当阻尼比ζ>1时,属于过阻尼状态,电路的阶跃响应速度变慢。不同阻尼比时的图形如下图所示。
MOS管开关电路的栅极电阻、寄生电感、栅源寄生电容组成了如下图所示的RLC串联谐振电路。
二、减小电压振铃的方法
根据上面电压振荡的原因分析可以知道,要想MOS管在开关状态切换时的电压不发生振荡,只需要让阻尼比ζ>1即可。因此,可以从增大栅极串联电阻、减小寄生电感、栅源之间插入小电容的方向去考虑。
其实上面的两个问题也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,也往往是同时发生的,可以将尖峰电压当做振铃的第一下电压,之所以分开来讲,是因为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容易理解。通过上面的分析,我们发现,解决的方法中都离不开栅极串联电阻、寄生电感、寄生电容。上面的都是理论分析,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,下面INFINITECH就针对这三个不同的参数,分别简单的进行一下仿真。
③仿真+真实案例分析
1.栅极串联电阻的影响仿真分析。分别让栅极电阻等于0.1Ω、100Ω和1000Ω,其他参数保持一致,对MOS管在开关过程中的栅极的电压进行测试。
2.栅极寄生电感的影响。分别让栅极寄生电感L1=10nH、L2=100nH和L3=500nH,其他参数都保持一致,看看它对尖峰电压的影响。
R L寄生电感不易被发现,但往往更重要。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因为忽视PCB走线的寄生电感而引起故障的真实案例:
某个项目因为需要改制,所以重新制作了PCB,印制板焊接完成后,测试发现栅极电压发生了大的振荡。如下图所示。
这明明是一个已经做过的控制方案,器件都一样,为什么重新制板后会发生栅极电压振荡呢?通过排查,仔细对比重制前后的区别,发现这次的设计人员在绘制PCB板时,MOS管驱动芯片距离MOS管的距离远了很多。这就是PCB板走线的分布电感引发问题的真实案例。
所以,我们一定不要认为这个分布电感很小,从而忽视它的存在。很多时候,往往对于这些细节之处的考虑才是决定一个硬件工程师水平的地方。
当然由于这些细节所引发的问题也更难排查,比如这个问题中的电压振荡可能不会损坏MOS管,但很容易增加电磁干扰(EMI),一旦干扰引入到了系统之中,由于影响因素变多,就会让排查变得更为困难。在布局时,驱动部分一定要靠近MOS管且MOS管的驱动回路面积要尽量短,减小寄生电感的影响。
④PCB走线的寄生电感
可能很多人对于PCB走线的寄生电感到底多大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,可能唯一的认识就是它很小,那到底小不小呢?让我们一起来看看:
PCB上一条连线的电感的计算公式是:
其中,m为导线的长度;W为导线的宽度;H为导线的厚度。
例如,PCB 上一条连线的电感在每厘米6~12nH之间变动。
在绘制多层板的时候,由于布线的制约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通孔,那么这个通孔也会形成一个分布电感。通孔的分布电感计算公式如下:
例如,当一个0.4mm(约15mil)直径的通孔穿过15mm厚度的PCB时,就有1.1nH的电感量。